张璐《张氏医通》痰火证治疗思路探析

中医百科 内科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沈达评论162阅读模式
广告也精彩

张璐,字路玉,晚年号石顽老人,清初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张璐所著《张氏医通》撰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辑刊于1699年,为综合性医书。全书分为十六卷,卷九的杂门中有专为痰火而设的篇幅,论述了痰火证的辨证与治疗,并载录了梁仁甫慎用苦寒之药的用药准则等,在梁仁甫之上又阐发新说,详解痰火,实可谓师古而不泥古。

痰火是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储积于肺的病证。张璐认为:“夫所谓痰火者,精髓枯涸于下,痰火凭陵于上,有形之痰,无形之火,交固于中,良由劳思伤神,嗜欲伤精,加以饮食不节,血肉之味,蕴酿为痰为火,变动为咳为喘。”因此撰著《张氏医通·杂病门·痰火》论述其对痰火证的认识及临末经验。笔者叹石顽老人之机用灵活、温故知新,故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用药心得三方面论述《张氏医通》痰火证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思路。张璐《张氏医通》痰火证治疗思路探析

一、病因病机

张璐认为,痰火证的病因分为本因和触发之因。本因为痰火形成之因,而触发之因则为痰火外显发病之因。

1.本因

张璐认为痰火证本因为劳思伤神、嗜欲伤精、饮食不节、恣食膏粱肥厚。如张璐在《张氏医通.杂病门·痰火》中记载:“良由劳思伤神,嗜欲伤精,加以饮食不节,血肉之味,蕴酿为痰为火。”饮食不节,恣食高粱肥厚,为痰形成、积累的基础;劳思伤神,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影响脾气运化,脾失健运则致水湿痰饮;嗜欲伤精,则致肾阴精亏虚,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而生痰,痰饮上渍于肺,又因虚火上炎于肺,痰随火炽,故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火交固于肺,则痰火证成。

2.触发之因

触发之因多端,据张璐所书,有风热、食伤、恼怒、风寒四因。触发之因的提出参详了前人“痰成窠囊”之说。触发机制为:由本因引起的痰火平时储积于窠囊之中,并不发病,因上述原因触发,则冲膈透膜,使痰火显其外显之状。痰火触发之因颇多,且多以客邪相挟。正如张璐所言:“触发多端,治非一律,何怪时师之茫无统绪乎。”

(1)风寒:风寒侵袭皮毛,皮毛合肺,则肺为寒邪所伤。因“寒邪伤形而不伤气”“从表伤有形之津”,且寒性凝滞,可致津液运行不利,从而导致寒痰内停,触发痰火

(2)食伤:食伤影响脾胃功能,脾伤则运化无力,痰饮内生;胃伤则腐熟无力,谷物不化,宿食内停。痰饮、宿食中阻则触发痰火

(3)恼怒:恼怒伤肝,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机不畅,则津液失布,痰浊内生;或郁久化火,灼津成痰,致痰火交结。

(4)风热:风热侵袭,因热邪易耗气伤津,致肺气受损,肺失宣降,水液输布障碍,则成痰饮;或热邪伤津,炼津成痰。痰热交结,触发痰火

3.病机

痰火一证,恰如其名,有痰有火,相互交结。张璐认为,痰火之根本为阴虚。张璐在《张氏医通·杂病门·痰火》中记载:“夫所谓痰火者,精髓枯涸于下,痰火凭陵于上,有形之痰,无形之火,交固于中。”又载:“治痰先治火,治火先养阴。”阴虚不能制阳,真水既亏,相火妄动,灼津为痰,且痰郁化火,又助火势,如此痰火交固,则痰火证成。明代龚居中亦在其著作《痰火点雪》中提出痰火证之根本为阴虚,其言:“以病之先后言,则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其阴虚,则又为致火、致痰之本矣。何则?阴虚则火动,火动则痰生。所谓痰火者,宁非言末而忘本耶。”两者均认为痰火证根本在于阴虚。张璐《张氏医通》痰火证治疗思路探析

二、治疗特色

痰火证所挟客邪多端,张璐认为应当先治标证,然后从本施治。因痰火证的根本为阴虚,故张璐提出“治痰先治火,治火先养阴”的治疗原则。此治疗原则和龚居中的“痰火形成之因,首当责之于肾”不同。《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张璐养阴重在脾胃,脾胃若顾护不当,则阴液生化无源。因此,张璐认为,治疗痰火应着重顾护脾胃功能,用药尤忌妄投苦寒,以伤脾胃。

1.散标为先

由于痰火证触发之因多端,所以张璐强调要“因病制宜”,可先主治标证,待标证散后,再从本施治。

(1)风寒:《张氏医通·杂病门·痰火》中记载:“如因感风寒而发,则香苏散为至当。略加细辛以开肺气,香豉以通肾邪,散标最捷。盖香、苏性降,可无升举浊垢之虞。”香苏散中香附有理气宽中之功;紫苏叶性温、味辛,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其散寒解表之力较为温和,无升举痰浊之弊;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陈皮行气燥湿。四药相合,散标最捷,又可补脾理气,从本而施。

(2)食伤:对于因饮食而发的痰火证,最宜用枳术汤,伤于肉食加炮山楂,伤于谷食加神曲,伤于酒食加煨葛根,伤于面食加草果,伤于禽蛋加苦杏仁。若痰食交结,则加半夏陈皮;若食积发热,则半夏白术同用,且专运痰湿;若伴见痞满,则黄连枳实同用。

(3) 恼怒:因恼怒而发,则用沉香降气散沉香降气散不但辛香理气、行气降逆,还可化痰导滞。

2.养阴为本

张璐认为,阴虚为痰火证的根本。经过理脾后,若“脾气安和,津液自固,可无伤耗之虑矣”。理脾后若仍阴虛,则采用金水相生法,予六味地黄汤去泽泻合生脉散六味地黄汤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三药共补肝、脾、肾三脏之阴,去泽泻,乃是防泽泻利水伤津;生脉散方中人参补肺气,麦冬润肺生津,五味子收敛生津,三药合用,益气生津养阴。二方合用,使肺金、肾水相互滋生。

3.理脾为要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张璐认为,不能为速降痰火而伤脾胃。其书以梁仁甫为引,曰:“脾胃土也,乃人身之本也。今火病而泻其土,火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因而饮食减少,甚至泄泻肌肉消瘦,不可救药矣。”痰火交固于中,理脾使脾运化得利,可去除有形之痰,则无形之火无所依附,从而使邪气分离。此法得仲景“夫诸病在藏,欲攻之,但随其所得而攻之之妙”。

张璐“理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妄投苦寒之剂,避免损伤脾胃;二是在治标过程中常为理脾铺垫,如治因外感风热而发痰火时,特立玉竹饮子一方,以其方中获苓甘草为散标后理脾打基础,其言“是予玉竹饮子方中,茯苓、甘草专为胃家预立地步也”;三是待标证散后予补养脾胃之药,如以玉竹饮子除标后,予异功散葳蕤健脾益气。张璐《张氏医通》痰火证治疗思路探析

三、用药心得

1.忌用药太过

张璐用药十分精准,深谙药性,如治因风寒而起的痰火证时,用紫苏叶等药性较为温和的中药,使无升举浊垢之虞,不用麻黄桂枝等能鼓动痰气的中药,亦不用薄荷紫苏子荆芥陈皮等能耗散真气的中药和赤芍白芍瓜蒌根石膏等能敛闭邪气的中药,认为这些药物皆宜远之。对于食积发热者,张璐则生用黄连枳实半夏白术,使痰去津液流通,热渴自解,而不用苍术天南星,以防燥烈伤津。

2.忌妄投苦寒

张璐治疗痰火证的用药理论多沿袭梁仁甫,但又认为梁仁甫“专事降泄,略无切于病情,殊非指南之谓”。张璐谙熟李东垣“胃虛,元气不足,诸病所生"的理论,提出“故治火病,以理脾为主,此真诀也”,又提出“治痰先治火,治火先养阴”。因此,张璐在治疗痰火证时,用药不妄投苦寒泻火之药。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属阴,脾胃运化水谷生成阴液,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需要胃内津液的濡润,其喜润恶燥,而苦寒泻火之药泄燥之力强,易损胃阴而致水谷不能正常被受纳、腐熟,致脾无从运化水谷精微,使阴虚更甚,火终不能除,甚而加重。故张璐曰:“脾胃土也,乃人身之本也。今火病而泻其土,火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因而饮食减少,甚至泄泻肌肉消瘦,不可救药矣。”

四、结语

张璐为填补当时医家对痰火证治的不足,详查病情,特立新说。其首论痰火证病因、病机,发本因与触发之因之说,以明痰火标本,提出“治痰先治火,治火先养阴”的治疗原则,并倡导“因病制宜”,强调“散标为先,治标思本”,治疗标证时预先为理脾铺垫。张璐极其注重理脾,认为痰火证的根本为阴虚,故治痰火证时重视补阴,而人体之阴又依赖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所以其用药忌投苦寒泻火之药,其深通药性,谙熟药理,对用药拿捏十分精当,明确提出治疗痰火证的用药禁忌,完善了中医痰火证理论,为后世痰火证的治疗开启了新的思路。

继续阅读
 
  • 痰火
  • 张璐
  • 张氏医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