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辩证治疗

中医百科 中医方剂 内科评论202阅读模式
广告也精彩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

【症状】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黄而黏,可伴有口干,咳嗽痰少而黄。鼻腔肌膜充血暗红,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有弹性。舌尖红或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分析】肺经蕴热,熏蒸鼻窍,故鼻肌膜充血肿胀;肺失清肃,鼻塞,涕黄,咳嗽痰少。舌尖红或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乃肺经蕴热之象。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黄芩汤加减。

黄芩10克、栀子10克、桑白皮15克——以解毒,清泻肺热;

连翘10克、薄荷10克、荆芥15克——疏风清热通鼻窍;

赤芍10克、麦冬10克——入血入阴,一凉血,一养阴;

桔梗15克——清肺热,并载药直达病所。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症状】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遇寒加重,鼻涕白而黏或稀清,量较多。头晕头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咳嗽痰稀,恶风怕冷,易感冒。鼻腔肌膜肿胀色淡红。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

【分析】肺脾气虚,卫气不固,外邪易犯,邪毒易滞,故鼻塞。阴阳相争,阳气偏盛时则症状轻,阴气偏盛时症状重,故鼻塞间歇性,或呈交替性,遇寒症状加重。证属虚寒,故鼻内肌膜肿胀色淡,流涕清稀;肺气不足则气短。肺不布津,聚而生痰,肺气上逆,则咳嗽。气虚则面色恍白。如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为脾气虚弱之征。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肺气虚为主者,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加减。若脾气虚为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升阳通窍。易患感冒或遇风冷则鼻塞加重者,可合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

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诃子3克——补肺敛气;

细辛3克、荆芥15克——祛风散寒通窍;

桔梗15克、鱼脑石15克(冲服)——散结除涕;

可加辛夷、苍耳子等通鼻窍;加五味子、白术、黄芪补益肺脾。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

【证候】鼻塞重,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黏白或黏黄,鼻音重,或嗅觉减退,头痛头胀,可伴有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等症状。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细。

【分析】病久,邪毒久滞,壅阻脉络,气滞血瘀,鼻腔壅滞,鼻塞持续,鼻甲暗红肥厚;浊邪阻滞脉络,蒙蔽清窍,故头痛头胀、耳胀闷堵塞感;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可加用祛痰散结之药,以祛浊除涕通鼻窍,如石菖蒲、丝瓜络,浙贝等;

头胀痛、耳堵者,加柴胡、升麻、菊花以理气散邪。

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川芎15克——活血化瘀,散壅滞;

麝香(可用人工麝香代)0.3克、老葱3根——通阳开窍;

红枣3枚——补益气血以扶正;

黄酒100ml——温通血脉,引诸药入络。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中医百科 发表于 2023年7月16日 10:41: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blog.zybkcn.com/361.html
  • 鼻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