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疑难杂症——足跟痛治验一则

中医百科 内科评论137阅读模式
广告也精彩

刘* 女 40岁,门诊号39222

一诊2011年11月21日

查:足跟痛半年,腰痛三月,舌暗苔黄,脉弦细。

治:温经通阳,养血排瘀,和解少阳,散寒止痛。

方:吴茱萸3g,桂枝10g,当归15g,川芎18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3g,枳实10g,柴胡12g,黄芩15g,干姜10g,藁本2g,细辛3g,羌活15g

7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二诊2011年11月28日

查:足跟痛、腰痛减轻,但小腹下坠感,舌暗苔黄,脉弦细。

方:上方加乌药6g,草决明15g,小茴香10g

7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三诊2011年12月5日

查:足跟痛、腰痛消失,无小腹下坠感,但月经量少,有痛经,舌暗红苔黄,脉细数而涩。

方:上方减干姜,加郁金15g

7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另加一调经方:

治:行气止痛,活血消癥。

方:生蒲黄15g,五灵脂15g,乌药6g,小茴香10g,红花15g,桃仁15g,川芎15g,赤芍15g,生地15g,当归15g,三棱10g,莪术10g,何首乌15g,川牛膝30g,鸡血藤30g,桂枝10g

5剂日一剂水煎口服,用于本次月经期。

其后随访,其症状未再发作。


【按语】足跟痛、腰痛并非都因肾虚,临床当审证求因。该病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风寒凝滞,寒热不和,气血痹阻,血脉虚涩,脉络引急,不通则痛。清·刘一仁《医学心传录-痹证寒湿与风乘》“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成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清-林琴《类证治裁-痹证》亦明确指出“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治法宜宣通,主张以简驭繁,推崇叶天士“非通不能入脉,非涩无以填精。”同时,用药引经止痛亦有层次性。

患者一诊以痛为主诉,根据诊脉乃寒象为主 ,结合舌象治以温通止痛为主。方中前9味仿《金匮》温经汤之意;柴胡、黄芩2味有小柴胡汤外透内清,和解少阳之意;最后3味为引经止痛之良药,散全身的表与里、阳经与阴经之寒而蠲痹止痛,正合病机。二诊疼痛缓解,可以继守前方,又有小腹下坠感,据舌脉,取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之意,草决明归肝经,性微寒,以制约乌药、小茴香之温燥,且能舒利行气。三诊据主诉和舌脉,患者热象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故去掉干姜,因其守中的燥热之性易致上火,换为郁金,其性寒,为解郁之最,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中医百科 发表于 2023年4月2日 21:39: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blog.zybkcn.com/267.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