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鸿涛(1911-?)主任医师, 吉林省德惠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30年求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悬壶吉林。擅于治疗痹证、糖尿病、泌尿结石等病证。“中草药治疗蟹足肿”被评为1986年全国重大科技发明甲级奖。现任吉林市医院中医科主任、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古林省抗癌协会委员、吉林市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组成:黄芪200克,秦艽20克,防己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青风藤20克,海风藤20克,地龙15克,桂枝15克,牛膝15克,甲珠15克,白芷15克,白鲜皮15克,甘草15克。
方中秦艽一药多能。治疗痹证,风寒湿热,皆可应用,且病发无问新久,病情无问轻重,均可用之,实为治疗痹证之要药。防己善除风寒湿邪,长于消肿。二药相配,蠲除风湿肿痛病变。青风藤、海风藤取藤之通络之功,利经络,为治疗关节不利、麻木拘挛之要药。四药合用,驱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筋活络,解麻止痛,为治疗类风湿之要药。痹者,“闭也”。气血经络,闭阻无疑,故桃仁、红花为必用之品;桂枝辛温,温经通阳;地龙咸寒,又善走窜,四药合用,通痹行瘀,活血利络。更兼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对顽固性痹证尤为适宜。白芷能解热解毒止痛,白鲜皮能清热燥湿除痒,二药合用,专治热痹之痒痛不适。黄芪补一身之气,卫外而行内;牛膝善通经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甲珠破坚通闭,其力甚强;甘草调合诸药而缓急止痛。四药相伍,鼓舞正气,强健筋骨,调达气血,合取纠正关节变形之功。
此方随证加减,以改动方中药物用量为主,或将药物稍事变更。热盛为主,可加漏芦30克,漏芦清热而不伤阴;以寒为主者,可加制附子10克,增强散寒止痛之力;顽痹正虚、关节变形者,可加当归20克、制附子10克、伸筋草15克,并改甲珠30克,加强温补穿透之力。
医案:
例1:吴姓,男,34岁,1955年6月5日就诊。
患感冒月余,现主症两足关节红、肿、热、痛,甚则难忍,不敢着地。当地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查舌红,苔黄,脉濡数。证属湿热痹阻经络,治以清热祛湿,活血开痹法。
处方:黄芪200克,秦艽20克,防己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青风藤20克,海风藤20克,地龙15克,桂枝15克,牛膝15克,甲珠15克,白芷15克,白鲜皮15 克,甘草15克,漏芦30克。
连服8剂,为期半月,告愈。
例2:李姓,女,24岁,1978年8月4 日就诊。
当地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已四月余。现两手关节肿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浑身酸重,四肢发凉。面色青暗,舌质淡,中有白苔。证属风寒湿邪侵入肌肉,痹阻经络,治用祛风散寒除湿、温经活血止痛之法。
处方:黄芪200克,秦艽20克,防己15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地龙15克,桂枝20克,牛膝15克,甲珠15克,甘草15克,制附子10克。
连服12剂,其间稍事加减,为期一个月,痊愈。
例3:阎姓,男,56岁,工人,1983年4月3日就诊。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8年。现两手足关节强硬,变形,运动障碍,两膝部皮肤有皮下结节,全身乏力,精神苦闷,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淡无苔,脉沉细而缓。证属血虚寒湿凝滞经络,荣卫气血流通障碍,邪气深藏,久居体内而顽固性寒湿痹证。治用调气血,散寒湿,活经络,坚筋骨之法。
处方:黄芪200克,秦艽20克,防己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地龙20克,桂枝15克,牛膝15克,甲珠30克,甘草15克,当归20克,制附子10克,伸筋草15克。
4剂一疗程,为期8天,两个疗程间隔4天,共服10疗程,关节畸形,运动障碍得到明显纠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