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一般是指鼻衄、齿衄而言,亦包括耳衄、舌衄、肌衄等。
鼻衄
1、辛凉清化以泄肺经之热,甘寒育阴而解血分之毒
肺热过盛,体质阴虚。风热入于血分,鼻衄口渴,大便干结,头痛咳嗽,时或恶风,舌红且干,脉象细数或浮数。乃上焦风热扰于血分,用辛凉清解方法治疗。
桑叶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薄荷2克(后下),竹叶6克,茅根30克,小蓟12克,焦山栀10克
加减法:
若脉弦滑有力,舌红口干者,可加黄芩之量。若大便干时,加瓜蒌30克、大黄粉1~2克(冲)。
2、清胃热,化积滞,凉血止红
素嗜肥甘,饮酒过度,胃热蕴久,口干鼻衄,脘腹胀满,口臭便结,夜寐不安,溲赤痰多,舌苔黄厚,两脉滑数。必须清胃化滞以凉血止红,仿玉女煎加味。
生石膏15克(先煎),牛膝10克,生地黄12克,黄芩12克,大黄3克,麦冬12克,知母6克,焦四仙各10克(即焦三仙加槟榔)
加减法:
舌苔垢厚质红,脉象弦滑有力,胃热积滞过重者,生石膏用量加大,生大黄可用粉面2克冲服。或用紫雪散3克冲服。俟滞热已去,可用甘凉和阴之品,以复其阴,热自减矣。一定嘱告患者忌口,甚则禁食2~3天,每天只吃米粥1~2两。
3、清肝热,凉血分,求其衄止
肝热化火,迫于血分,发为鼻衄,心烦梦多,急躁易怒,头目眩晕,口干舌燥,癸事色深有块,舌红溲赤,脉象弦数。治疗必须清肝热,凉血分,以求衄止,参考龙胆泻肝汤方法。
龙胆草6克,川楝子12克,醋炒大黄3克,栀子6克,黄芩12克,丹皮10克,黛蛤散12克(布包),白茅根15克
加减法:
在早期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凉血止红为法。中期体质强实,可用本法。后期当凉血育阴兼折肝热。若体质较差时,龙胆草、大黄皆应减量。若阴分不足者,可加用生地黄、知母、元参之类以滋水而制火。
齿衄(以齿缝渗血为主)
4、清胃火而降其热,凉营血且止齿衄
胃火上升,血随火动,发为齿衄,龈肿且痛,衄血鲜红,口干味臭,溲黄便结,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弦滑数。可用本法,仿玉女煎意。
生石膏12克(先煎),知母6克,生地12克,竹茹6克,麦冬10克,牛膝6克,茜草10克,黄芩10克,醋大黄6克
加减法:
若舌苔黄厚干裂,质红起刺,纯属胃热实火上蒸,必须通腑泻火,如大便秘结者,当加用元明粉6克(冲)、枳实6克、槟榔6克,以通导为主。若是胃阴虚或肾阴不足者,当考虑滋阴折热,用药重在滋阴,方中减大黄,加元参10克、玉竹10克、沙参30克。
5、滋肾水以制虚火、凉血分止其齿衄
齿为骨之余,肾家主之。肾阴不足,虚火上浮,齿龈红,牙微痛,时衄血,心烦口干不寐,舌绛,脉细小数。用滋阴凉血方法以制其虚火。
细生地12克,元参12克,知母6克,阿胶10克,茜草10克,黄芩12克,白头翁12克,白芍20克
加减法:
若脉数用力,是胃热上扰,可用苦寒之品,暂用1~2剂,先折其胃热,以治其标,再行滋养,从本治疗。如肾虚较重者,可加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桑寄生15克。
|作者简介|
赵绍琴(1918-2001),北京市人,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