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求真丨乌梅、五味子

中医百科 中医本草来源:青囊学社评论55阅读模式
广告也精彩

乌梅

乌梅首载于《本经》中品,云:“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本草经集注》载“此亦是今乌梅也”而首见乌梅之名。
金元以前多以“梅实”为名。乌梅别名较多,因炮制加工不同可见:梅子(干燥带核果实)、乌梅肉(净后去核取肉晒干)、蒸乌梅(果肉蒸熟晒干)、醋乌梅(果肉米醋拌匀吸尽,蒸熟晒干)、炒乌梅(净乌梅文火微炒至黄)、乌梅炭(净乌梅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喷洒灭尽火星,取出凉干)等名。
从历代本草来看,乌梅多为平、温之性,亦可见到“暖”、“微寒”、“寒”、“平,收”等论。

纵观古今本草著作,关于乌梅酸味记载基本贯穿始终,明代始有零星的涩味记载,并以酸、涩之味记载最多。

《神农本草经》之乌梅功效应用记载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载:“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有关乌梅功效记载,明代以前本草以《神农本草经》为主体,相关阐释内容逐渐发展。如《神农本草经疏》载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可“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故可治“肢体痛,偏枯不仁”;“去死肌,青黑志,恶疾”乃“白梅之功也”,为“咸能软坚故也”。

《本草崇原》从乌梅的自然生长特性出发阐述乌梅功效。其言乌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故“主下气”;“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故“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心气亦安”;“梅实结于春而熟于夏,主敷布阳气于肌腠”,故对因“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之“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具有治疗作用;“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张志聪亦谈及乌梅“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指出不应“但以乌梅为酸敛收涩之药,而春生上达之义未之讲也”。

清代本草对乌梅功效应用记载进一步明确。如《本草备要》载乌梅:“敛肺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

《本草易读》载乌梅:“收二便之下血,除偏风之不仁,松霍乱之转筋,开痰厥之牙关”。

《本草新编》载其:“收敛肝气”。《本草求真》还从药物作用部位入手阐释乌梅功效应用特点,载其:“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药性切用》称其是:“吐痢收敛虚脱之专药”。

《本草经述义》对《神农本草经》中的乌梅记载进行阐述,其谓:“酸入肝,敛肝逆上气”则“除肝热之烦满,安肝火之犯心”;“肢体痛、偏枯不仁”为“筋灵机失效也”,故“酸补肝,肝主筋,筋得补则愈”;“止吐止利,去死肌,蚀恶肉”乃因其“酸敛之力也”。同时,《本草经述义》亦指出乌梅的使用注意,其言:“酸伤筋,敛太过而竭津也……惟其酸补肝,酸过则伤肝,当会于意中,非可以言罄者”。

2015 年版《中国药典》载乌梅主治:“肺虚久咳,久泄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后世本草著作与《神农本草经》中对梅实的记载有了较大差别,乌梅功效逐渐集中于“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等四大功效。

乌梅酸平,为清凉生津收涩药,清凉生津,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酸入肝,肝主筋,肝得养则骨正筋柔而“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愈。外敷还能治疗一些皮肤病。《本经》所述不外于此。《伤寒论》和《金匮》都提到用乌梅丸治疗蛔厥证,《伤寒论》并指出乌梅丸还能主久利。

由于乌梅味极酸,炮制后可纠性,因而疗效各有不同。

从汉朝至今,乌梅的炮制方法已经很多了,比如:炙制、蜜醋渍蒸、蒸制、制炭、炒焦、麸炒、盐水浸等方法。

现今常见的炮制品有乌梅、乌梅肉、乌梅炭、醋乌梅等。

乌梅肉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亦能安蛔。多用于虚热口渴,肺虚久咳;亦用于蛔虫腹痛。乌梅肉作用与乌梅同,因用的净肉,作用更强。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

醋乌梅与生乌梅作用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故治久咳或蛔厥,方中的乌梅均可考虑用醋制品。

按《本经》记载乌梅治疗死肌赘肉,现本草及药典记录不多,其实单用乌梅治疗皮肤赘肉,效果不错。具体可以把乌梅泡在水里,泡胀开后,然后把乌梅肉切下来,贴敷在皮肤赘肉上,可以用胶布粘住。贴敷几次,那些多余的小赘肉就会消掉。

既然它能够消掉外在的恶肉死肌,那么体内长的息肉、恶肉肿瘤能不能消掉?

可以!声带息肉,用乌梅配虎杖、桔梗;胆道息肉,用乌梅配威灵仙、桑枝;肠道息肉,乌梅配红藤、金荞麦;子宫息肉,乌梅配小茴香、艾叶。

息肉恶肉,甚至癌瘤肿块,大都是痰瘀凝结在那里,既不能收缩变小,也不能消散而去,所以,我们用药要一收一散。收是把它收伏收小,散湿把它消散化散。这种一收一散的思路,治疗息肉或肌瘤。

五味子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列为上品”。

唐代《新修本草》曾记载:“其果实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

历代本草大都以五味子为名,部分本草或其注解中可见其别名记载。如《本草经集注》载其又名:“会及”、“玄及”、“元及”;《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载其又名:“菋”、“荎蕏”。亦可见到如“五味”、“北五味”、“山花椒”、“五梅子”、“辽五味”等名称记载。

我国五味子多以南北分之,即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其中,以北五味子为传统正品,品质更佳。

李时珍曾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

《本草蒙筌》也曾记载:“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五味子属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产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亦产,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产区。南五味子则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产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地区,包括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中南部各省。在药材商品市场,不同地区亦有将同属植物的成熟果实作五味子入药使用,如“翼梗五味子”、“圆药五味子”等。

北五味子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北大亮黄,南小暗棕。

北五味子所含木脂素类成分较南五味子的成分含量更高。同时北五味子测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南五味子测定五味子酯甲的含量,皆有所区别。

而在挥发油类成分上,北五味子的成分也比南五味子的种类多很多,成分含量也有差异,如北五味子中依兰烯的含量远远高于南五味子。

在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五味子的来源较前版增加了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并将功效更改为“敛肺,滋肾,生津,止泻”。

后续几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收录了五味子来源植物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但并未将两者严格区分,都作为中药五味子的药材来源。

直至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首次将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作为2个品种分开收载,分别称为“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但对两者功效描述却相同为“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一直延续到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虽在明清时期,医学界形成共识“南五味子用于外感风寒诸证,北五味子用于补益虚劳”,现如今据药典上规范其二者功效一致。

五味子之本草记载则多为温性,亦可见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以“温,收”之性来记载。五味子酸味记载最多,其次为五味俱备记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五味子功效应用记载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载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草经集注》与《名医别录》均在《本经》基础上增载:“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五代《日华子本草》对五味子功效应用记载颇丰,其载五味子:“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贲㹠,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本草发挥》增载五味子:“收肺气……大益五脏气……主咳逆上气,明目,暖水脏……五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明清以前本草著作有关五味子的功效记载,多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在对《本经》内容的阐释方面,《神农本草经疏》载五味子:“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主益气”;“酸以收之,摄气归元”,故“咳逆上气自除”;五味子之“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藏,除热,生阴中肌”等补益类功效则因五味子具“收摄”之力,故其谓“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

《本草纲目》载其:“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李杲)。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好古)”。使用注意方面,《本草纲目》引李杲言:“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其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良”。

《本草征要》谓其: “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

至明清以来,五味子之敛肺保肺、滋肾补肝、补益心肾等功效已较为明确。同时,强调了其在用治喘咳病证的重要性,如《药性切用》谓其:“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

《本草易读》载五味子:“敛肺滋肾,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定喘嗽而止呕泻,除烦热而消水肿”。

《长沙药解》载其:“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本草经述义》亦对五味子在《本经》中的记载进行阐述,其载:“酸多而敛,咸入肾”,故“治咳逆上气之肾不纳气,及咳久金疲之失敛”;“心为五脏之君,肾为五脏之本,心肾得补”,则“五劳七伤羸瘦不足皆愈矣”;“敛汗退热,除烦止渴,止泻补劳”则是“补敛之功”。

2015 年版《中国药典》载其主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泄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异同

纵览清代及清以前的本草记载,乌梅、五味子的功效应用相似点主要体现在

敛肺、涩肠、生津、除烦热、解酒毒、止呕等内容;乌梅的功效应用还主要体现在止肢体痛、止血、好唾、治骨蒸、治疟、安蛔、调中、清音、去痰涎、除满、敛肝气、蚀恶肉、开牙关、去痹等内容;五味子的功效应用还主要体现在益气、强阴、益阳、益男子精、养五脏、壮筋骨、补肾、暖水脏、壮筋骨、涩精、敛汗、明目、收瞳子散大等内容。

纵览清以后至今的本草记载,乌梅、五味子的功效应用相似点主要体现在久咳、久泄、久痢、口干口渴、消渴等内容;乌梅的功效应用还主要体现在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带下不止、崩漏、脱肛、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消化不良、脘腹痞满、细菌性痢疾、伤暑、霍乱、久疟、钩虫病、胆囊炎、胆结石、胬肉、疮痈、癌瘤、疮疡久不收口、鸡眼、牛皮癣、白癜风等内容;五味子的功效应用还主要体现在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自汗盗汗、劳伤羸瘦、心悸失眠、多梦易惊、记忆力减退、肝炎等内容。

继续阅读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青囊学社中医百科 整理 发表于 2024年12月8日 18:55: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blog.zybkcn.com/448.html
  • 乌梅
  • 五味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