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组经典对穴临证探析

中医百科 针灸理论评论7阅读模式
广告也精彩

“对穴”之法,古称“穴对”,其深意如同珠联璧合,两者并济而功倍。此技法中,两腧穴并立,相得益彰,如同文武双全,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主治作用,进而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更高的疗效。这一古老而智慧的疗法,早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席泓赋》等医家宝典中便有详尽记载,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劳宫与照海之配伍,犹如清泉润石,既滋养肾水,又清心火,其效果如同春雨润物,补中有清,使体内水火交融,从而治愈口腔溃疡之疾。中封与蠡沟,乃肝经之经穴络穴,两者配合,宛如轻风拂面,疏调肝经气机,通经活络,进而止痛,对前、后阴之疾患具有显著疗效。

心俞与譩譆之配伍,则如同明灯照夜,同经相应,醒脑开窍,镇静养心,对于癫狂痫等神志疾病有着独到的治疗作用。阳溪与后溪之搭配,更是如同木火相生,二肠同治,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对肛门瘙痒症有奇效。

深入研究穴位,巧妙应用对穴治疗,犹如解开生命之谜的钥匙,能攻克疑难杂症,使更多患者受益。兹介绍对穴应用经验如下。

一、劳宫与照海

(一)穴性原理

劳宫,源于古典医著《灵枢·本输》,此穴位居手厥阴心包经,为荥穴之所在,其五行属性为火。古有“荥主身热”之说,劳宫穴恰能泻心包之火,由此达到泻心胃之热、清肝火的疗效。正如《针灸甲乙经》所述,劳宫穴主治掌中热症;《针灸大成》亦记载其能解除大小人口中腥臭之苦,治愈口疮之痛。而《普济方》更是明确指出其对于大小便血、衄血不止等症状的卓越疗效。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劳宫穴不仅用于治疗局部病变,更在治疗神志病、中风病以及口臭、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上展现出显著的疗效。

照海,这一穴位源自《针灸甲乙经》,为足少阴肾经之要穴。补照海可滋养肾阴,犹如滋水涵木,使肾水充盈;泻照海则能清退虚热,降火安神,使人心神宁静。据《针灸聚英·拦江赋》所述,照海穴能治疗噤口喉风之症;《针灸大成·标幽赋》亦云其主治喉中闭塞。足少阴之脉深入肺部,循喉咙而挟舌本,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则易导致咽喉疼痛、干咳或咳血。照海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肾经脉气在此归聚,生发阴跷脉,肾经与阴跷在胸膈、喉咙处交汇。因此,针刺照海可滋养肺肾之阴,降低虚火。现代临床常用照海穴治疗目疾、肺系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等。

心包经属火,肾经属水,水克火。劳宫与照海两穴相配,宛如水火既济,既滋养肾水,又清心火,有补有清,刚柔相济。虽用穴不多,却能达到协同治疗的显著效果,尤其在治疗口腔溃疡方面表现出色。然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单独使用此二穴的情况并不多见,多数情况下会与其他穴位配伍,共同治疗戒断综合征、精神强迫症及复发性口疮等疾病。

(二)医案

患者:女,45 岁。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7年就诊。
病史:患者7年前因发热而出现口腔黏膜溃烂,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经常反复发作,且日渐加重。近日整个口腔呈黄白色溃疡面,因疼痛而不能说话,不能进食,身体日渐消瘦,眠差,二便正常。
舌脉: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素体虚弱,虚火上炎,耗损阴液。
治法:养阴清热,泻火祛腐。
取穴:劳宫、照海。
刺法:以毫针直刺0.5~0.8寸,先补后泻,先针照海穴行九六捻转之补法,后针劳宫穴行九六捻转之泻法。留针30分钟。
疗效:针后4小时,病人疼痛大减,可进食水,次日已能说话;二诊后,溃疡面缩小,疼痛轻微;六诊后,溃疡面痊愈。

按: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者多由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耗损阴液所致; 实者多由心火炽盛,胃火薰蒸,津亏液耗引起。虽有虚有实,但皆与火有关,虚实之火循经上炎于口,壅滞口内经络,经气不畅,局部失养,而发生糜烂溃疡。舌为心之苗,针刺劳宫可泻心胃之火而止口舌疼痛,取照海可益阴填精,引火下行而口疮可消,一清一补,补泻兼施,水火既济而起效。

二、中封与蠡沟

(一)穴性原理

中封,这一深藏于《灵枢·本输》中的穴位,乃足厥阴肝经之璀璨明珠,五行之中属金,其功效如金之纯净,能通达厥阴气血,犹如清泉洗涤肝胆之火,舒筋通络,使气血流畅无阻。正如《医宗金鉴》所记载,中封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等疾,与足三里并灸,更可治疗行步艰辛之症。然而,翻阅古籍,对于此穴的详细记载并不多,但在现代,中封却成为治疗尿路结石疼痛及头痛等病症的利器。

蠡沟,它如同《灵枢·经脉》中的一道隐秘小径,作为足厥阴肝经的络穴,一络通两经,犹如桥梁沟通肝胆表里两经经气,通利三焦。三焦作为气化之场所,水液代谢之通道,蠡沟的针刺作用则如清风拂过,疏调肝胆气机,调畅三焦,化气行滞,通络止痛。正如《针灸大成》所述,蠡沟主治疝痛、小腹胀满、女子赤白带下等症,现代则广泛应用于治疗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等。

足厥阴经脉,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循股阴而入,穿越毛中,过阴器,最终抵达小腹。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中封与蠡沟,这两颗肝经上的明珠,一为经穴一为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中相得益彰。当它们作为“对穴”出现时,就如同双剑合璧,治疗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外阴白斑、泌尿系结石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时,更能发挥疏调肝经气机、通经活络止痛的神奇功效。

(二)医案

患者:男,38岁。
主诉:突发右下腹疼痛3天就诊。
病史:3 天前患者突发右下腹疼痛,向会阴部放射,伴血尿,在外科住院做尿路造影发现右输尿管近膀胱处结石,约7毫米大小,经外科消炎止痛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但结石未排出。
舌脉:舌黯,苔白,脉弦。
辨证:气机不利,水道不畅,聚而成石,不通则痛。
治法:疏通气机,通利排石。
取穴:中封、蠡沟(主穴);关元、水道、三阴交(配穴)。
刺法:用毫针直刺中封0.5~0.8寸,平刺蠡沟0.8~1寸,均施用龙虎交战手法,先补后泻。留针30分钟,嘱多饮水。
疗效:次日排出结石一枚。

按:主穴中封、蠡沟都是足厥阴肝经穴位,可疏肝理气、止痛利尿。配穴水道可通利水道,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小肠经的募穴,可补肾益气;三阴交穴可健脾补肾、调气利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解除泌尿系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排出结石。采用“龙虎交战”手法,先补阳数九次,后泻阴数六次,针感强烈但不伤正气,针欲泻而先补,镇痛效果明显,还可提高结石的排出率。

三、心俞与譩譆

(一)穴性原理

心俞,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穴位,源自《灵枢·背俞》的深邃智慧,乃是足太阳膀胱经中一处不可或缺的节点。作为心的背俞穴,它承载着心气输注的重任,正如“心主神志”所揭示的,心俞是治疗心系疾病、神志病的关键所在。正如《类经图翼》所述,心俞主治广泛,从偏风半身不遂到食噎积结寒热,再到心气闷乱、烦满恍惚等种种症状,都彰显其治疗的神奇与博大。

譩譆,这一名字同样出自《素问·骨空论篇》的深邃之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另一重要穴位。据古籍记载,譩譆位于背下侠脊旁三寸之处,医者轻压此穴,病者若呼出“譩譆”之声,即为其准确位置。如《增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言,譩譆在治疗上独具特色,可治疗腋拘挛暴脉、急行胁痛、热病汗不出等多种病症。经过现代临床的深入探索,我们发现譩譆不仅具有蠲化痰浊、调达气血的功效,更能开窍安神、疏通经气,对于治疗癫狂痫等神志病具有显著效果。

心俞与譩譆,两穴同属膀胱经,同经相应,它们之间的协作仿佛天地之间的默契,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脑部这一元神之府。现代研究更是证实,针刺心俞、譩譆两穴,能够有效改善主观认知下降人群的认知功能,为现代医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医案

患者:女,29 岁。
主诉:经常自言自语,骂人,举止异常2年余就诊。
病史:患者2年前在外院诊为“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已趋平稳,出院后不足 1年又频繁发作,自言自语,语无伦次,经常骂人,举止异常,食欲尚可,眠差,二便正常。
舌脉:舌苔白,有齿痕,脉沉细数。
辨证:情志不畅,气血耗散,致成癫证。
治法:清心开窍,补益气血。
取穴:心俞、譩譆。
刺法:以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用九六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2 次。
疗效:共针刺治疗40余次,精神逐步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患者精神正常,并结婚已孕。

按: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神无所主,神明逆乱,可发癫、狂;心脾气结,郁而生痰,痰蒙心窍,则发痫症,癫狂痫都与“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有关,故均可选用心俞治疗;另心俞、譩譆均为膀胱经穴,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与人的神志亦有密切关系。心俞、譩譆合用可加强醒脑开窍,镇静养心安神之作用。

四、阳溪与后溪

(一)穴性原理

阳溪,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穴位,源自《灵枢·本输》,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瑰宝,其五行属性为火,象征着炽热与活力。此穴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具备清热祛湿的强大能力,更能杀虫止痒、镇静安神,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护航。利咽明目,行气止痛,更彰显了阳溪穴的神奇功效。《医宗金鉴》中赞誉其主治广泛,无论是热病烦心、瘾疹痂疥,还是厥逆头痛、牙痛,甚至是咽喉肿痛与狂妄惊恐之症,阳溪都能发挥其独特的疗效。

后溪,同样出自《灵枢·本输》,乃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五行属性为木,代表着生命的成长与勃发。它如春风拂面,能清利头目、清热利湿,更有截疟、杀虫止痒之妙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针方六集》均记载其治疗痂疥之效,足见其疗效之显著。在现代临床中,后溪穴常用于颈腰椎病、落枕、目疾及咽喉疾病的治疗,其独特的疗效深受医者与患者的信赖。

阳溪与后溪,一火一木,木火相生,相辅相成。两者均具备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恰如大自然的阴阳互补,和谐共生。大小肠与肛门紧密相连,因此肛门疾病常需二肠同治。阳溪与后溪作为“对穴”,在治疗肛门瘙痒症上展现出了非凡的疗效,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二)医案

患者:男,56岁。
主诉:肛门周围瘙痒6年就诊。
病史:病初起时肛门周围轻微刺痒,曾用高锰酸钾坐浴及服用多种维生素治疗数月,未见好转,且日渐加重。近1年来,瘙痒尤甚。纳食尚可,夜寐不安,二便调。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取穴:阳溪、后溪。
刺法:阳溪毫针直刺0.8寸,后溪直刺1寸,用九六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疗效:首诊后肛周瘙痒明显减轻;二诊后症状继续减轻;三诊后基本不痒,可正常入睡。共治疗6次,症状消失。

按:引起瘙痒症状的原因多与风邪、湿邪有关,如外风侵袭、湿热浸淫等。肛门瘙痒多由湿热下注而引起,大肠湿热之人易感染病虫,阳溪与后溪协同运用可增加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中医百科 发表于 2025年10月21日 20:32: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blog.zybkcn.com/468.html
  • 对穴

发表评论